为了贯彻落实《金沙集团888881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积极推动课程考核改革工作,建立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适应的课程考试制度,构建多元化的关注学生发展的考试评价体系,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课程考核方式划分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考查两种形式。考查可分为日常考查、期中考查、期末考查三种。日常考查贯穿于教学始终,期中、期末考查分别于学期中、学期末进行。教师可通过考勤、提问、作业、测验、实验、见习、调查、课外阅读等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业情况。考试由主考、考生、试卷(试题的集合及其评分标准)、考分四要素组成;考试的过程,就是主考组织编制试题,通过试题作用于考生,将正确答案、评分标准与考生的反应(答卷)相比较,然后给出考分的过程。考试形式有口试、笔试、操作、设计、表演等。每专业每学期一般安排3-5门重要或主干课程为考试课(按教学计划规定执行),其余课程为考查课。考试课成绩以结业考试成绩与平时考查成绩综合评定。考查课没有结业考试,其期末考查一般采用开放式考核。开放式考核时,学生不受时间(或者时间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只有截止日期)和地点的限制,按照考核要求,自主完成考核内容。
根据课程的特点,对不同类型的考试课程需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如闭卷、半开卷、开卷、口试、小论文、以及动手操作等;也可以几种方式相结合。开卷、闭卷是笔试的常用形式,闭卷时,学生在考场中只能根据各自的记忆与理解解答试题;开卷时,允许学生在考场中看书及相关资料。半开卷考试介于开卷与闭卷之间,对学生携带资料有较多限定。开卷考试主要适用于那些不是以识记为主、重在应用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对公式很多、推导复杂、或者学时数少,但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又很多,闭卷考试有困难的课程可采用半开卷考试。口试是与闭卷考试相对的一种形式,一般先由学生抽取考签(一般有二至三个试题),给予一定的准备时间,再向教师口头作答。口试适用于对语言技能、现场反应要求较高的考试或不必文字存档的考试。
二、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意见
1.加强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促进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
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测评,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形成性考核是为了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通过形成性考核,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情况,做到师生及时沟通,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督促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为了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改变“平时教师辛苦,期末学生辛苦”的现象,使学生重视自身平时的学习;对考试课程要求进行形成性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总分的30-40%,形成性考核包括出勤、提问、讨论、笔记、作业、小测验、课程小论文、实验操作、调查报告等形式。结业考试成绩占总分的60-70%,一般为闭卷笔试。对考查课要求平时考核两次以上,期末考查成绩所占比重不超过50%。
2.改进考试内容与方式,引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考试既要重视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要注意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利用好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以改变由应试教育带来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避免不必要的机械训练,引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考试的内容上,应避免机械记忆型题目过多,要有分析、综合、应用等类型的题目,在考试中还可尝试引入开放性的题目。
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解决闭卷笔试所占比重过高、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要根据各自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实现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开展考试方式改革试点,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考核的研究与试验,对专业课的考核可采用综合性题目、大作业、课程设计等。
3.建设网络考试系统,为实现自主考试提供技术的支撑
计划建设一个由学校统一管理的网络化共享题库平台与网络考试系统,对已有各门课程试题进行积累,并引入适量试题库资源,提高考试命题质量;实现从考生的组织、试卷的形成、发放、监考、收卷、阅卷到分析的自动处理,为适应学分制管理需要,实现考试的开放、自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积极探索利用网络考试、上机考试等形式进行课程考核,扩大网络考试课程的数量。
三、课程考核改革工作的开展
为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工作,学校将于每学期初在全校范围内重点选择100门课程开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工作;对实施统一考核且覆盖面较广的课程,也可以从中选择个别教学班单独考核。进行考核改革的课程负责人需填写《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立项书》,经院(部)教学院长审核、盖章后,由院(部)统一将立项书及其电子版交至教务处。
凡获立项的课程应尽早将本课程参与教改的信息告诉学生,并使学生充分了解成绩评定方案(如讨论、面谈、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技能操练、提出问题、各种测验、论文、作业、课程设计、实验报告、考试等等的实施计划、要求以及在课程最终成绩中所占比例等)。项目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对每一学生的每一项评定结果及时记录在案,并及时告知学生。要注意发挥成绩评定方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功能。